唑来膦酸与伊班膦酸治疗癌性骨痛临床分析
既往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引起骨转移疼痛的主要
药物为骨膦和博宁。现国内外出现了疗效更高的第 3
代双膦酸盐类药物, 为研究它们的临床特性, 我们使用
唑来膦酸(商品名天晴依泰)及伊班膦酸(商品名艾本)
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 年 11 月第 14卷第 22 期 CH IN J CANCE R PREV T REAT , November 2007 , V ol .14 No.22 · 1725 ·
DOI :10.16073/j .cnki .cjcpt .2007.22.013
来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, 进行随机平行对照观察, 结果
报道如下 。
1 对象与方法
1.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
入组标准:1)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为恶性
肿瘤患者 。2)经 X 线、C T 和 M RI 检查明确有肿瘤骨
转移 ,并同时伴有相应部位骨疼痛 。 3)既往化疗或内
分泌治疗停止 >3 周。 4)年龄 ≥18 岁。 5)KPS 评分
≥30 。 6)预计生存期 >3 个月 。 7)签署知情同意书。
8)血 WBC ≥3.5 ×10
9
L
-1
, PLT ≥75 ×10
9
L
-1
, HB ≥
80 g/ L ;尿素氮及肌酐正常范围;血清钙经白蛋白校正
[ 血清钙校正值(mmol/L)=血钙(mmo l/L)-0.02 ×
血白蛋白(g/L)+0.8] , 血清钙浓度 >2.55 mmo l/L
为高钙血症。 2005 年 3 月 ~ 2006 年 9 月无锡市肿瘤
医院肿瘤内科住院的符合入组标准的恶性肿瘤患者
52 例,其中男 23 例,女 29 例 ;年龄 23 ~ 69 岁, 中位年
龄 58 岁;乳腺癌 22 例 ,肺癌 18 例, 鼻咽癌 4 例 ,前列
腺癌 3 例 , 非霍奇金淋巴瘤 3 例, 食管癌 1 例, 肠癌 1
例。随机分为唑来膦酸组(26 例)和伊班膦酸组
(26 例)。
1.2 治疗方法
唑来膦酸组:唑来膦酸4 mg +0.9 %生理盐水 100
mL 静脉滴入 >15 min , 然后继续给予生理盐水 100
mL 冲管。伊班膦酸组:伊班膦酸4 mg +0.9 %生理盐
水 500 mL 静脉滴入 4 h 。28 d 为 1 个周期 ,至少用 2
个周期, 部分患者用药 4 个周期 。用药前后查血常
规、血钙、血磷、肝肾功能及心电图。治疗前和治疗后
第 6 个月查骨扫描。
1.3 疗效评价标准
止痛疗效评定标准 :采用国际通用疼痛视觉模拟
评分(VAS)及 WHO 疼痛程度分级标准。疼痛程度
减轻 ≥2 个级差为显著疗效 ;疼痛程度减轻 1 ~ 2 个级
差为有效 ;疼痛程度减轻 <1 个级差或加重为无效。
临床获益率以(显著疗效 +有效)计算。
1.4 统计学方法
采用统计软件 SPSS 11.0 , 统计学方法为卡方检
验和 t 检验, P ≤0.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2 结果
2.1 止痛效果
第1 次用药 4 d 内骨转移部位疼痛有加重现象,严
重程度与骨质损害一致。两组用药后止痛中位起效时
间均为第 5 天,治疗 7 d 内患者疼痛迅速减轻,并明显减
少了对止痛剂的依赖,维持时间达 28 d。两组用药后 12
d 和 56 d 骨痛疗效比较见表 1 。骨痛的缓解同时改善了
生活质量,改善了体力状况 ,KPS 评分均上升, 12 d 时两
组临床获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,P =0.015 , 56 d 时两
组临床获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,P =0.065 。
表 1 唑来膦酸组与伊班膦酸组治疗 12 d 和 56 d 后骨痛
疗效比较[ n(%)]
指标
治疗 12 d
唑来组
(n=26)
伊班组
(n=26)
治疗 56 d
唑来组
(n=26)
伊班组
(n=26)
显效 8(30.8) 7(26.9) 10(38.5) 9(34.6)
有效 16(61.5) 16(61.5) 15(57.7) 15(57.7)
无效 2(7.7) 3(11.5) 1(3.8) 2(7.7)
临床获益 24(92.3) 23(88.5) 25(96.2) 24(92.3)
2.2 检查结果
唑来膦酸组及伊班膦酸组共 52 例患者中 ,用药前
后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, 提示两药对骨髓
无明显抑制,无明显肝脏损害 ,血肌酐无明显变化 。心
电图无异常变化 。两组患者轻度高钙血症各 3 例, 用
药 2 个周期后均下降至正常范围内 。
2.3 骨修复情况
治疗前和治疗后第 6 个月查骨扫描 , 可见用药后
对骨病灶有一定的控制和修复作用 。随着用药次数的
增多 ,骨质修复现象愈加明显 。两组未出现骨软化
现象 。
2.4 不良反应
唑来膦酸组主要表现为发热 6 例, 寒颤 1 例, 乏力
6 例 , 骨关节疼痛加重 2 例。伊班膦酸组不良反应主
要表现为发热 7 例, 寒颤 2 例 ,乏力 4 例 ,肌肉痛 2 例,
骨关节疼痛加重 2 例 。主要发生在用药 7 d 内, 部分
给予消炎痛栓治疗后好转 。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与骨质
损害一致 ,且骨疼痛部位与骨扫描阳性部位一致, 第 1
次用药较明显。
3 讨论
骨转移是晚期肿瘤的常见并发症, 可导致正常骨
结构破坏而引起骨相关事件(S RE),如持续性疼痛 、病
理性骨折 、骨髓和神经压迫症状等 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
活质量。癌症治疗亦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骨质丢失,
尤其是绝经后患者长期使用内分泌治疗会加剧骨质丢
失。目前多发性骨转移有效治疗手段较少。国内外研
究表明 , 第 3 代双膦酸盐类药物止痛疗效优于第 2
代[ 1 , 2]
, 不但能治疗癌性骨痛 , 尚可预防骨相关事件。
但由于价格较贵 ,使用者尚不普遍 ,两者间比较的相关
研究也不多。
唑来膦酸最先由瑞士 nov artis 公司研发成功。治
疗骨转移的作用原理为通过与骨结合来阻断破骨细胞
对骨和软骨的吸收, 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,诱导破骨细胞
凋亡 ,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(如 IL-6);并且有直接抗
肿瘤活性(抑制细胞增殖和增加细胞溶解)、抑制肿瘤
· 1726 · 陈晓萍, 等 唑来膦酸与伊班膦酸治疗癌性骨痛临床分析
细胞扩散、浸润和黏附于骨基质, 抗血管生成效应
[ 3]
。
故将唑来膦酸与其他常规抗癌药物(如紫杉醇 、他莫昔
芬、地塞米松等)联合使用 ,可有效降低癌症患者骨及
软组织转移的发生率
[ 4]
。它的一个很大特点表现在能
通过短时(15 min)静脉给药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,
给患者和护理人员带来很大的方便 。伊班膦酸钠由德
国BM 公司开发 ,主要通过与骨内羟磷灰石结合, 抑制
羟磷灰石的溶解和形成, 从而产生抗骨吸收的作用 ,防
止肿瘤细胞与骨质结合 , 从而阻止恶性肿瘤骨转移的
发生[ 5] 。推荐静脉滴入时间为 3 h 。本研究中 ,两组均
未发生原有 SRE 加重或出现新的 SRE 。近期疗效说
明该两药在临床上的确能降低 S RE 的发生率和骨并
发症发生率。这与国外报道唑来膦酸(4 mg)及伊班
膦酸钠(4 mg)可以使首次 SRE 的发生推迟几乎达 5
个月
[ 6] 一致 。从试验数据可知, 第 12 天唑来膦酸组临
床获益率(92.3 %)略高于伊班膦酸组(88.5 %), 差异
有统 计学意义 ;第 56 天临床 获益率唑来 膦酸组
(96.2 %)亦优于伊班膦酸组(92.3 %),但差异无统计
学意义。本研究中两组的不良反应与其他双膦酸盐类
药物有相似性, 均克服了口服双膦酸盐胃肠道反应大
的缺点。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、骨关节疼痛加重 、寒
颤和乏力等。其中骨痛部位与骨扫描阳性部位一致,
严重程度与骨质损害一致 ;寒颤和乏力轻微而短暂。
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用药 4 d 内 ,考虑与药物进入骨
组织 ,与破骨细胞结合形成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有关。
恶性高钙血症是骨转移患者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之一,
本文骨转移患者高钙血症发生率 11.5 %(6/52 例),与
国内资料相近[ 7 , 8]
,均为轻度, 治疗后第 1 个周期即恢
复正常,未再反复,效果理想。国外研究资料报道其他
少见的不良反应有:肾功能减退、严重的低钙血症和颚
骨坏死[ 9] 。在本研究中均未见出现, 考虑这与进入临
床观察的患者人数少 ,用药周期短 ,按推荐剂量使用等
有关 ,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。
综上所述, 两者均是高效双膦酸类药物, 患者具有
良好的耐受性, 不良反应轻微 , 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好
药。在一定程度上, 骨转移患者每 28 d 输入一次唑来
膦酸或伊班膦酸 ,可以减轻癌性骨痛,推迟骨相关事件
发生, 减少三阶梯止痛药的使用。唑来膦酸治疗骨转
移疗效略优于伊班膦酸, 而且用量少 ,短时间(15 min)
内就可静脉给药完毕。且国外研究证实 , 唑来膦酸对
脏器转移及成骨性骨转移有效[ 9 , 10]
,而伊班膦酸无类
似理论依据。目前国际上较推荐使用唑来膦酸。但大
剂量(8 mg/次)长时间(≥1 年)使用该药对肾功能有
影响 。伊班膦酸钠对肾脏影响小, 故肾功能不全及老
年患者建议使用伊班膦酸钠。由于目前观察例数较
少,观察用药的次数有限 ,所以有些相关药物特性还有
待于进一步继续观察和研究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