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患者服务: 与癌共舞小助手
  • 微信号: yagw_help22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开启左侧

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

[复制链接]
8838 0 虎光着 发表于 2018-8-14 11:21:21 |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(primary central nelNous systemlymphoma,PCNSL)是指原发于颅内、眼、脊髓和软脑膜 等部位的非霍奇金淋巴瘤,并在明确诊断时,无中枢神经系统 (central nervous system,CNS)以外淋巴结受累。由于CNS中 不存在淋巴组织,因此PCNSL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,目前 比较流行的有两种假说,第一种假说认为PCNSL来源于外周 淋巴细胞的恶性转化,依据是CNS原发和外周发生的淋巴瘤细胞免疫表型并无明显差别。另一个假说认为由于血脑屏障 (blood.brainbarrier,BBB)的存在,免疫细胞不能进入CNS,颅内环境成为肿瘤逃逸的“庇护所”,从而易于发生PCNSL。随 着近年来对PCNSL研究的深入,有关其发病机制有了一些新 的认识,本文作一综述。
' J1 Z& x8 V$ `5 ?0 g
目前为止,淋巴细胞在CNS中的反应过程均集中在T细 胞的研究,尚无关于B细胞的研究。基于T细胞的研究,淋巴 细胞在CNS中的反应过程如下:在血管周围间隙,巨噬细胞处 于不同的激活状态,淋巴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(antigen— presenting cell,APC)细胞发生反应,从而刺激淋巴细胞的聚集。通过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基膜后,淋巴细胞聚集在血管周 围间隙,可能与血管周围的巨噬细胞发生关系…。如果CNS 出现炎症,T细胞会寻找特定的抗原,也会有更多的T细胞进 入CNS。如果没有抗原刺激,T细胞仍然会滞留在血管周围间隙。假设B细胞与T细胞有类似的过程,那么它们在血管周 围间隙聚集的现象可能与缺乏抗体特异性反应有关。生理情况下,CNS处于免疫下调状态,但是在病理状态下,神经免疫 系统会被激活,使得CNS容易出现炎症或者肿瘤。发生 PCNSL时,活化的分化抗原簇(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,CD) CD4和CD8 T细胞,反应性B细胞以及巨噬细胞都被募集进入脑组织,这些细胞可能与淋巴瘤的发生有关。免疫缺陷是 目前唯一已知的PCNSL危险因素。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(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,HIV)的患者罹患PCNSL的风 险是普通人群的3600倍旧J,此外,使用免疫抑制剂药物或者 一些自身免疫病的患者也容易发生PCNSL。EB病毒 (Epstein.Barrvirus,EBV)感染是免疫缺陷人群罹患PCNSL的重要因素,此类人群感染EBV后,EBV的慢性刺激会引起B 细胞的永生化,并最终形成淋巴瘤”j。而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,受到病毒感染的B细胞会被T细胞抑制。另外,EBV感染容易使CNS出现淋巴瘤,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(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,AIDS)相关的全身淋巴瘤患者中, EBV阳性患者的CNS出现淋巴瘤的几率是EBV阴性患者的 10倍H1,因此脑脊液(cerebral spinal fluid,CSF)中的EBV滴 度被广泛用于免疫缺陷患者的PCNSL筛查。
一、 CNS微环境在PCNSL发病中的作用
$ S. a9 ?9 v5 [) C
CNS中的神经元、少突胶质细胞、室管膜细胞、脉络丛上皮细胞等都可能与肿瘤细胞产生相互作用。产生PCNSL时,大脑 血管内皮细胞、星形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被激活,星形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化学因子配体12[chemokine(C—X—C motif)ligand 12,CXCLl2]、趋化因子受体5(chemokine receptor,CCR5)和 CCR5上调,内皮细胞表达CXCLl2和CXCLl3,T细胞表达 CCR5和CCR6。CXCL9与CXCLl2的结合能够促进CXCR4+ CXCR3+CD8 T细胞以及CXCR4+B肿瘤细胞的迁移。5 J。除了 在脑组织中广泛浸润外,CD8 T细胞还选择性聚集在脑室周围 区,这与室周巨噬细胞和周细胞表达的CXCL9有关。5 J。恶性B 细胞表达的趋化因子可能与细胞的嗜血管特性有关,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白细胞介素(interleukin 4,IL4)也有利于细胞的嗜血管特性。另外,星形细胞、小胶质细胞、大脑内皮细胞表达 CD44,能够与表达骨桥蛋白的肿瘤细胞结合,可能会促进淋巴瘤细胞向脑组织的迁移及浸润。
9 F, L# k$ T3 \9 f
与外周淋巴瘤相比,PCNSL中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(cytotoxic T lymphocytes,CTLs)含量较高,出现反应性血管周 围浸润(reactive perivascular infiltrates,RPVI)的PCNSL患者 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后,总生存率明显好于RPV I阴性 的患者"o。CTL的杀伤作用依赖于靶细胞表达人类白细胞抗 原(human leukocyte antigen,HLA)I和II类分子,但是由于存 在免疫逃避机制,这两类分子在CNS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缺失,使得CTLs无法产生有效的抗肿瘤作用。73%的PCNSL病 例有6p21.32染色体区域的杂合或纯合缺失,或者出现单亲源二体,此区域染色体含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(major histocomp砒ibility complex,MHC)II型,编码HLA-DRB、HLA— DQA和HLA—DQB基因。7 J。55%和46%的PCNSL没有表达A 和HLA II类分子。这表明MHC分子丧失可能有利于肿瘤细 胞逃避免疫反应,有利于肿瘤细胞的存活。
二、 PCNSL的基因突变

, T$ x) f/ T% {
由于95%以上的PCNSL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(diffuse large B cell,DLBCL),因此目前国外关于PCNSL发病机制的研究基本集中在DLBCL方面。DLBCL的发生与多种分 子信号改变有关,基因研究发现PCNSL是DLBCL的一种特殊 类型。通过对35例PCNSL冰冻标本进行基因谱测定,发现大 约有100种PCNSL基因与全身DLBCL的基因表达出现至少2 倍以上的差异,这些基因与B细胞分化、增殖、凋亡和细胞信 号传导有关。B细胞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,以便对 特定的抗原进行识别和结合。B细胞分化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DNA解链,包括遗传物质的高速交换,因此任何一个环 节发生错误都可能引起淋巴瘤的产生。
' Z2 z( W' a- H; W0 a
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1.png
) S5 [2 f6 c" D! x3 `9 u+ Z4 U
研究发现,PCNSL中核因子(nuclearfactor,NF).KB通路 上的多种基因出现激活(图1),包括BAX,BCLXL,BCL2, MALTl,CARD9,CARDl0,CARDl l,CARDl4,CCND2, CFLIP,RELA,RELB,NFKBl,NFKB2,IRF4等基因¨1,这是因为NF—KB的多个上游通路出现突变所致,如toll样受体 (toll·like receptor,TLR)、B细胞受体(B cell receptor,BCR)信 号通路及其靶点等。BCR复合物含有IG重链和轻链,以及 CD79A和CD79B亚单位,BCR信号能诱导B细胞的分化、增 殖以及凋亡,其正常表达对于B细胞的存活至关重要。这些 基因在PCNSL中出现突变的比例分别为BCR 44%、SHIP (25%)、CD79B(20%)、CBL(4%)、BLNK(4%)"1。BCR信 号传至BCM复合体,后者由三个成分构成,包括BCLIO、 MALTl、CARDll,因此这些基因在PCNSL中也出现不同程度 的改变¨…。大约50%的PCNSL会由于MYD88基因突变导致 TLR通路异常,大约36%的PCNSL病例会在265位点出现亮 氨酸一脯氨酸突变(L265P),这是一个致癌突变¨“。此外,大 约40%出现L265P突变的PCNSL病例会同时伴有CARDll 突变,二者产生协同作用,促进NF—zB激活。除了BCR和 TLR通过经典通路激活NF—zB之外,B细胞活化因子(Bcell activating factor,BAFF)受体介导的刺激作用能通过非经典通 路激活NF—KB。总之,NF.KB上游的一些通路会单独或者通过协同作用激活NF.KB通路。在PCNSL,体细胞高频突变 (somatic hypermutation,SHM)也较常见,例如PAX5、.I'I’F、 CMYC、PIMl出现异常SHM的比例分别为50%~70%。除了 发生易位,基因物质的获得及缺失也比较常见,其中18q21.33 一q23、染色体12和10q23.21的获得性基因突变发生率分别 ·191· 为43%、26%和21%,基因缺失的发生率分别为6q21 (52%)、6p21(37%)、8q12.1一q12.2(32%)和10q23.21 (21%)¨o。
0 o6 M4 [# k$ M/ q3 g7 U
各种不同的基因在B细胞恶性转化的不同阶段分别扮演 不同角色。例如B细胞生长因子IL4高表达于PCNSL组织。 PCNSL内皮细胞表达IL.4可能是其“嗜血管”生长的原因。 Tun等¨21使用通路分析(SigPathway方法)比较了PCNSL与非 CNS淋巴瘤在细胞外基质(extracellular matrix,ECM)以及粘 附相关通路基因组之间的差别,发现ECM受体通路基因,如 骨桥蛋白(osteopontin,SPPl)和chitinase 3-like 1(CHl3L1)上 调最明显,表明脑微环境与淋巴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PC— NSL至关重要。SPPl参与多种细胞功能,包括CNS趋向性、B 细胞迁移和活化、淋巴增殖等,而且,SPPl过表达与肿瘤侵袭 性、转移性以及预后差有关。SPPl和DDRl(ECM/粘附基 因)可能与PCNSL的CNS趋向性有关,CXCLl3和SPPI可能与B细胞的迁移有关。CHDLI在肿瘤细胞增殖、分化、存活、 迁移、转移以及血管形成中都具有重要作用。Montesinos. Rongen等¨到发现PCNSL的4种促癌基因,PAX5、PIMl、c— MYC和RhoH/T1T的表达增高,这些基因在B细胞的发展和 分化以及增殖和凋亡调节中都具有重要作用。

1 U0 V  n9 }6 P$ `) E- c  T8 V6 ^! X
PCNSL形成过程中多种基因的表达出现改变,包括点突 变、扩增、异位、缺失等,涉及到的主要通路包括BCR通路、 NF.KB通路及其靶点¨“。

/ s- \  Q! I' I1 J9 u
通过检测淋巴瘤细胞的表面标记物,能够反映肿瘤细胞 对应的B细胞分化时期。B细胞淋巴瘤6(B-cell lymphoma 6,BCL6)是生发中心(germinal center,GC)反应中调节B细 胞激活、分化、细胞周期停滞和凋亡的主要调节因子,仅表达于来源于GC的B细胞,约60%一80%的PCNSL表达BCL6 蛋白,BCL6的持续激活能使得PCNSL肿瘤始终处于GC阶 段。因此PCNSL中的DLBCL处于细胞的成熟期,相当于生发中心(germinal center,GC)细胞。有些淋巴瘤细胞还同时表达干扰素调节因子(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4,IRF4),表明肿 瘤细胞正处于离开GC的阶段。BCI.6和IRF4之间存在负反馈环路,二者的相互作用能引起GC过程的终结,促进终末B 细胞的分化,而在PCNSL中,二者的负反馈机制消失,均出现 高表达。
三、 表观遗传学改变
* _* X5 U8 y# g' e3 f
表观遗传学的改变也与PCNSL的发病有关。基因芯片研 究发现,与正常组织相比,PCNSL组织中有194个基因发生DNA甲基化,其中多梳基因以及启动子区富含CpG成分的基 因差异最明显。DNA甲基化引起的基因沉默是最常见的表观 遗传学改变之一,如PCNSL中出现多个基因的超甲基化,发生率分别为死亡相关蛋白激酶(death—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, DAPK)84%、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(cyclin—dependentkinase inhibitor,CDKN2A)75%、06一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 移酶(06-methylguanine-DNAmethyltransferase,MGMT)52%、 还原叶酸载体基因(reduced folate carrier gene,RFC)30%,这也为PCNSL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¨“。但是与中枢系统 之外的DLBCL相比,基因甲基化水平没有明显差异¨“。而对于MGMT发生甲基化的患者,替莫唑胺治疗效果较好
) V& I; L) l& I; E1 h* N  d
四、 预后生物学靶点
有研究发现与预后有关的分子改变,例如22例PCNSL病 例研究发现染色体6q的拷贝数丢失与患者预后有关。另外 一项研究也发现CDKN2A纯合子缺失与无进展生存期以及总生存期短有关。一项有18人参与的研究发现,RFC启动子甲 基化与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后的完全缓解率低有关¨“。另 一项对50例PCNSL的病例研究中,发现82%的PCNSL病例 高表达MYC及BCL2,同时出现MYC、BCL2和BCL6蛋白表 达也可能与PCNSL的生存期短有关¨…。但是仅有8%的病例 出现MYC断裂,提示PCNSL中也存在BCR介导的MYC表达。转录因子STAT6也高表达于PCNSL组织,过表达人信号 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6(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6,STAT6)的肿瘤组织与甲氨蝶呤治疗后肿瘤的 浸润性生长、早期进展以及生存期短有关,因此STAT6有可能成为判断PCNSL预后的一个潜在生物学靶点。蛋白质组学研 究也发现一些潜在的PCNSL生物学靶点,例如抗凝血酶 (antithrombin III,ATIII)的出现强烈提示PCNSL,ELISA方法 检测ATIII的表达在PCNSL的诊断中要比细胞学方法具有更 高的准确性(敏感性>75%,特异性>98%)。Braaten等发 现PCNSL患者过表达BcL-6预示着生存期较长旧…。另外,多 中心研究发现RPVI的出现也与预后较好有关旧“,这些都表 明肿瘤微环境在PCNSL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。 虽然有关PCNSL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,但是由于多数研究病例数较少,因此研究结果的可比性较差,临床与分子参数 之间也缺乏明显关联,亟需大样本量的研究进行证实。另外, PCNSL的确切发病原因以及与外周DLBCL的差别也是亟待 解决的问题。

' G8 L1 T0 r" F$ x3 W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  • 回复
  • 转播
  • 评分
  • 分享
帮助中心
网友中心
购买须知
支付方式
服务支持
资源下载
售后服务
定制流程
关于我们
关于我们
友情链接
联系我们
关注我们
官方微博
官方空间
微信公号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